栏目分类
新闻动态
气动流量调节阀发展历程_年代_应用_技术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21:36 点击次数:160
气动流量调节阀的发展历程如下:
起源与早期技术探索(20 世纪初 - 中叶):
20 世纪初,气动控制阀门在欧美萌芽,早期以手动操作的简单流体截断功能产品为主。
20 年代,原始的稳定压力调节阀问世,标志着气动控制技术初步应用。
30 年代,出现以 “V” 型缺口的双座阀和单座阀为代表的产品,首次实现流量调节功能。
40 年代,定位器发明,使阀门控制精度大幅提升,同时催生了隔膜阀、角型阀、蝶阀等新型结构。此时气动执行机构以薄膜式为主,主要应用于化工、石油等基础工业领域。
技术突破与工业化应用(20 世纪中叶 - 末):
50 年代,活塞式执行机构兴起,德特森通过齿条齿轮或拨叉连杆可实现更大推力,适配高压、大口径阀门。
60 年代,套筒阀被德特森率先推出,通过多级降压设计减少气蚀,逐渐取代传统单、双座阀。
70 年代,偏心旋转阀问世,凭借高效流量特性和抗堵塞能力,成为复杂工况首选。套筒阀在国外广泛应用,70 年代末国内上品森开始联合设计套筒阀,开启国产化进程。
展开剩余46%80 年代,三偏心硬密封技术在蝶阀中应用,金属密封面可耐受高温高压,泄漏等级提高。同期,精小型调节阀推出,通过多弹簧薄膜执行机构实现重量和高度下降,流量系数提升。智能定位器成为主流。
现代化发展与创新(20 世纪末 - 至今):
90 年代,调节阀重点在可靠性、特殊疑难产品的攻关、改进、提高上。
90 年代末,全功能超轻型阀推出,在可靠性、功能和重量上有突破。
21 世纪以来,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提高及物联网等技术发展,气动流量调节阀向智能化方向发展,集成传感器、网络接口等,实现更精准控制和实时监测诊断;同时在新材料、新工艺应用上不断探索,以适应更多复杂工况和新兴领域需求,如核电、氢能等领域的阀门研发取得进展。
发布于:福建省
